
「全球高溫警訊,看見2100年的生存考驗。」專訪Greenpeace 綠色和平基金會——氣候與能源專案主任 張皪心
你是否曾想過,有一天純淨的水會變成奢侈品、一顆魚味膠囊取代了海洋的鮮味、一根昆蟲蛋白棒成為稀有的蛋白質來源?這不是科幻小說的情節,而是在地球資源枯竭、氣候變遷加劇下,2100年可能面臨的真實未來。
今年,在誠品生活與北流攜手打造「LIVE!享綠生活派對」的活動中,有個攤位不販售任何商品,而是以貼近民生的展覽形式,呈現出全球環境議題的急迫性。這是由 Greenpeace 綠色和平基金會策劃的《未來雜貨店 FUTURE GROCERY STORE》,該策展不僅要敲響警鐘,更要讓當代民眾直面未來世代迫在眉睫的生存考驗——如果我們現在不採取行動,失控的自然環境將是我們無法承受的情況。

「最高碳排」的災難性後果
「綠色和平是一個全球性的環境倡議組織,關注全球面臨的各項環境挑戰,致力於為地球發聲,從氣候變遷、海洋資源的保護,到一次性塑膠的危機等議題。」綠色和平氣候與能源專案主任張皪心(Lena)說道。作為《未來雜貨店》展覽的核心推動者,她坦言:「現代人要面對的壓力實在太多了,雖然大家都知道環境議題很重要,但平常比較少機會主動去關心它。我們希望透過《未來雜貨店》,把環境破壞的現實搬進大家熟悉的生活場景中。」環境問題不是遙遠的未來,而是時時刻刻都在進行中,正深深地影響我們以及我們的下一代。

Lena也強調,展覽所設定的未來情境並非危言聳聽,而是根據一份權威報告。「這次《未來雜貨店》的規劃與設計不是空穴來風,而是依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(IPCC)第六次評估報告(AR6)中的數據。」她進一步解釋,展覽以2100年為設定時點,是根據報告中對「最高碳排」的推估情境。如果各國政府與企業不積極減碳,持續發展高碳排的經濟活動,地球平均氣溫將在本世紀結束前比工業化前上升 3.6°C。
3.6°C乍看之下似乎微乎其微,但是隨之而來的災難性後果卻是排山倒海:高溫足以導致生態系統全面崩壞,珊瑚礁幾近消失、四分之一的海洋物種面臨滅絕,森林退化、水資源短缺、農作物大幅減產等,不可逆轉的衝擊持續發生。

極端氣候衝擊台灣
走進《未來雜貨店》,迎面而來的是一張張頭條報紙:北極冰原全面消失、有國家因氣候而消失、某物種已不復存在,一個又一個斗大的標題共同預示著驚悚的未來。在未來,空氣污染使人必須依賴模擬日照燈照明,純淨水被高價販售,人類賴以維生的陽光空氣水,是末日世界裡不可多得的稀有資源。
「民眾一開始走進展場時,會覺得好奇、有趣,但不太清楚是如何影響到我們的生活。」Lena表示,「其實這牽動著我們喝的水、用的電,甚至可能引發因氣候難民而來的政治危機。」

氣候變遷使得災害風險持續上升,或許讓人難以想像未來的情況。但Lena點出,台灣人最有感的氣候變遷影響,那就是頻繁地出現的「颱風」。今年七月的丹娜絲颱風挾帶豪大雨,造成台南多處災情嚴重,「根據地球科學研究數據,與1970年代相比,近年東亞地區的颱風強度已增加了12%至15%,強烈颱風的發生數量更至少翻了一倍。」她語帶嚴肅地說。

極端氣候的威力,已不只是環境的破壞,更逐漸摧毀台灣特有文化資產,包含這次擁有43年歷史的南鯤身代天府,也不敵強風倒塌。綠色和平在《氣候危機在臺灣:消逝中的文化四景》還針對鹿港老街、大甲媽祖、阿里山鄒族文化做出警告。「面對氣候變遷,許多民眾常常不知道該如何參與。但其實,只要提升對議題的認識,了解政府是否有提出相應的政策,並持續關注與監督這些政策是否真正落實。」都是在為環境盡一份心力。
我們能做些什麼?
「環境倡議到聯合國會員國共同簽署,到最終生效公約,都是漫長的過程。」如全球海洋公約就歷時17年,那以2100年作為時間點的《未來雜貨店》令人擔憂的極端氣候威脅離我們已經不遠了。Lena解釋道,「未來雜貨店並不是為了販賣恐慌,恐懼是不可避免的情緒,但我們更希望透過這樣的展覽導向實際行動的改變。」

「其實最簡單民眾立刻就能做到的,就是減少一次性塑膠用品的使用。」出門自備水杯、使用環保餐具等,這些看似生活中微小的習慣,其實正是從源頭減少塑膠污染的關鍵。環境議題與你我的生活息息相關,當每個人都願意從身邊的小事開始做出改變,我們就還有機會避免悲劇的發生,改寫地球未來。
TEXT BY / 林芊佑
PHOTO BY / 陳柏志、Greenpeace 綠色和平基金會
文章內容和照片未經許可,禁止轉載及編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