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「傳承阿嬤的味道,古早味蘿蔔糕也能變出新花樣。」專訪蔬食蘿蔔糕品牌——杦月初 植感食光創辦人 蔡政倉
對大多數人來說,蘿蔔糕是稀鬆平常的早餐、餐桌上的家常菜,但在「杦月初。植感食光」創辦人蔡政倉的心中,它不只是一道料理,更承載兒時記憶中阿嬤的味道,也是他職業生涯的轉捩點。

想念阿嬤的味道
蔡政倉原先從事東南亞進出口貿易,頻繁飛行是生活常態。直到新冠疫情爆發,讓工作被迫中斷,這也讓蔡政倉停下腳步,開始思考轉換跑道的可能性。他時常想起兒時用湯匙挖著吃、不需沾醬的蘿蔔糕,那純粹的美味是記憶中阿嬤的味道。「我太太以前常去市場買蘿蔔糕,但總覺得味道不對,想要再吃到熟悉的味道真的好難。」也因此,夫妻倆決定重現阿嬤的味道與手藝,將無添加、純米磨的蘿蔔糕變出新花樣。

以「阿嬤蘿蔔糕」為創業起點,蔡政倉坦言,整個製作過程相當耗時又費工,每一道糕點背後,是對食材要求與健康的執著。「我們選用的是台灣西螺在來米,先泡製四小時後才進行磨米,完全不添加任何粉類。」他解釋道,製作蘿蔔糕時,會先將蘿蔔熬煮出甜味,再倒入米漿拌煮,最後放入蒸爐蒸熟,整個流程長達八小時。與市面上以粉調製的蘿蔔糕相比,杦月初堅持「純米磨製」,保留了蘿蔔自然的清甜與米香,也因為不含任何添加物,雖然冷藏只能保存七天、常溫僅八小時,但最能呈現出食物的原味,同時也能讓麩質過敏的朋友品嚐到這美好滋味。

對食材的堅持
「阿嬤說過,用最天然食材做出來的東西,一定最好吃。」嚴選台灣在地食材,是蔡政倉多年的堅持。像是美濃的蘿蔔、大甲的芋頭,以及當季最新鮮的小農蔬菜。若遇到夏季蘿蔔產量有限,他也會挑選日本產地的大根作為替代。
除了經典的蘿蔔糕、芋頭糕、南瓜糕,杦月初也持續在口味上創新與改良,發展出多款別具巧思的糕點。像是結合法式風味的「黑松露乳酪糕」,加入三種乳酪與黑松露,「有客人吃完說,吃起來像是西餐的燉飯!」蔡政倉笑著分享。除了不斷尋求突破,他也更全面考量消費者的飲食需求。有位媽媽曾表示孩子因乳糖不耐無法食用乳製品,於是蔡政倉與太太喬醒瑜展開長達兩個月的研發,最終以燕麥取代牛奶,推出「燕麥粥玉米糕」,也成為小朋友口中的「用吃的玉米濃湯」,持續在傳統基礎上求新求變。

值得一提的是,深受顧客喜愛的「自家辣椒醬」,原先只是做給家人品嚐,沒想到竟意外成為店內的人氣商品。市售的辣椒醬多半使用大豆油、菜籽油、混合油,然而蔡政倉選用冷壓初榨葵花油、橄欖油與榛果油,以低溫慢火熬煮,不添加辣椒精與人工調味劑,吃起來更安心健康。
其中,「絕代雙椒」融合朝天椒與大青龍椒,再加入酸豆角、香菇與蒜頭提味,不僅層次豐富,還香辣夠味。另一款「油潑辣子」則以大量青花椒與大紅袍花椒,打造出宛如四川麻辣鍋的風味,搭配紅蔥酥與蒜頭酥炒製,辣中帶麻、口感酥脆,讓人意猶未盡。


抓住顧客胃和心
近兩年,在各大市集與音樂祭現場,總能看到蔡政倉熱情招呼客人的身影。為了呼應不同活動的需求,杦月初開發一系列特色菜單,如「香香G風味」、「韓式炸G風味」及「大阪燒風味」等蔬食創意料理。「很多人選擇蔬食是為了地球環境,他們的想法也深深影響了我,讓我有動力繼續研發好吃的蔬食,也是為了我們的下一代。」蔡政倉說。這些創新口味不僅顛覆大眾對蘿蔔糕的傳統印象,也讓葷食者更自然地嘗試蔬食飲食。

目前杦月初從市集走向觀光據點,在審計新村成立示範店,讓慕名而來的客人,可以坐下來好好品嚐,每逢假日可說坐無虛席。今年,「杦月初」作為誠品生活expo的合作品牌進駐門市,讓大家走進expo門市就能購買到杦月初的自家辣椒醬,這不只是味蕾體驗,更是一種友善環境、善待動物的選擇,一起為地球盡一份心力。

TEXT BY / 林芊佑
PHOTO BY / 陳柏志
文章內容和照片未經許可,禁止轉載及編輯